台紅茶業文化館
11/1日石碇地區業者觀摩行,來到位於新竹縣關西的台紅茶業文化館
在導覽員的帶領下,我們先參觀了一樓的廠房
一旁還有一間文物陳列室,裡面有許多從日據時代就留下的文物
每一個都記錄了台灣紅茶公司輝煌歷史,也彷彿是台灣茶業的發展史
之後我們上了二樓,整個牆面都掛滿了,當年台灣紅茶公司當年用來外銷世界各地的木箱噴漆字樣
記錄了外銷每個國家用的文字,還有在不同的時期,台灣對外使用的產地名稱
聽導覽員介紹,在這裡會舉辦音藥會~
這面牆上掛了許多關於台灣紅茶公司以前的老照片,還有當年茶葉外銷用的木箱
這裡是審茶室,他們說在這個方位,能有最適合的光線
在這裡審茶能得到最適當的結果~
看完審茶室,他們還特地泡了一壺茶給大家喝!
導覽完大家來到簡報室,每個人桌上都有一瓶水,服務人員替大家加入一茶匙的綠茶粉
原來這是台灣紅茶工司目前的主要產品,菁蒸綠茶粉
在羅慶士先生的解說下,我們觀賞了台灣紅茶公司的影片,也更進一步了解他們
我跟羅生先拿了名片,我們對台灣紅茶公司的菁蒸綠茶粉很有興趣更近一步了解
事後連絡的結果,我想石碇許家麵線的綠茶手工麵線,中的綠茶粉應該更升級的使用他們的綠茶粉.
為了讓消費者吃到更好的綠茶麵線,很高興我們找到了比原本更好的原料
真正手工綠茶麵線制作過程遠比傳統手工麵線還費工又很容易失敗,都造成了成本增加
在成本的墊高因素下,綠茶手工麵線打算在1月份起調整價格
預計售價由原本的290g/份 $60 調整到$80/份
反應合理的價格只為了堅持讓消費者吃到真正手工又健康的手工綠茶麵線
昔日風華 兩老茶廠見證
好山好水的關西,更是早年台灣茶外銷鼎盛時期最重要的產製重鎮,勤勞儉樸的客家人在氣候溼暖的關西紅土上種植茶葉,至今也有百餘年歷史了。早先以外銷為主的紅茶與綠茶為大宗,包括日本煎茶在內;至六○年代後產製的烏龍茶或東方美人茶,甚或由李登輝前總統親自命名的「六福茶」等,都曾是外銷市場的寵兒。可惜八○年代以後,市場結構從外銷轉為內銷,加上國人多偏愛高山茶等因素,使得關西茶業由炫燦歸於平淡,茶園從四千三百公頃大幅萎縮至今日的二百公頃,原本茶香飄蕩的丘陵幾乎被大型主題樂園或高爾夫球場所鯨吞,茶廠也從三十五家驟減至六家。
所幸今天關西仍保留了兩家超過七十歲的老茶廠,繼續在歷史的洪流與環境的變遷之中,逐漸轉型為兼具茶葉產製與觀光休閒的文化產業,見證台灣茶葉外銷曾有的輝煌。那就是成立於一九三七年的「台灣紅茶公司」,與一九三六年創立的「錦泰茶廠」。
乍聽之下彷彿官股事業的台灣紅茶公司,其實是關西羅家所創的本土私營企業,前身為日據時期的「台灣紅茶株式會社」,今天除了持續每年生產十萬斤以上的茶葉外銷外,也完整保留了當年的紅磚廠房,屹立在車水馬龍的中山路與老街之間,並名列新竹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現任掌門為第三代的羅慶士,廠長則為羅慶仁。
台灣紅茶 外銷遍五大洲
羅慶士表示,儘管公司於一九三七年才正式成立,但之前就自有茶園,提供茶菁給合作洋行。他說當時台灣各地茶廠多半僅將茶菁製成毛茶,經由茶販轉售至台北大稻埕精製,再透過洋行或日本商社行銷至世界各地,茶農或茶廠的利潤受到層層剝削。為了解決這種不合理現象,並爭取地方茶廠的最大利益,他的祖父羅碧玉乃毅然在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號召羅氏家族為主要股東,會同羅家所經營的茶廠及地方仕紳,以羅家近百甲赤柯山茶園為後盾,共同出資出力組成「台灣紅茶株式會社」,並在大稻埕成立聯絡處辦理外銷事宜,直接與國外買家接觸,不再透過洋行或商社中介,堪稱當時少有的創舉了。
羅慶士說早在三○年代,台灣紅茶就已作為運往日本的「獻上茶」(貢品),關西紅茶還在一九三五年被選為最受歡迎的外銷農產品。他說公司所建立的精緻茶廠,生產符合國際規格的紅茶,同時創立自有品牌「台灣紅茶」,一九三八年即榮獲台灣總督府頒發「再製紅茶特等賞」。而日據時代以迄光復初期,公司直營或合作的茶廠超過十九家之多,經過粗製、精製、拼堆、包裝後的紅茶,大量外銷日本、美國、歐洲及澳洲等地,每年直接外銷的茶葉高達百萬磅,當時同業無人能出其右,更躋身為當時全台十大貿易公司之一。五○年代綠茶更成功外銷北非利比亞、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以及東非的衣索匹亞等國,歷年來外銷抵達的港口多達八十多個,遍及全球五大洲,成功地將台灣茶葉推向國際舞台。
時代變遷 茶廠轉型求生
羅慶仁補充說,七○年代後公司引進日本煎茶技術與機具,造就了當時台灣煎茶外銷日本的盛況,光是民國六十年到七十年間,日本每年一萬二千噸的煎茶,台灣供應量就占了六成。八○年代後更獨家研發以健康為訴求的精製蒸菁綠茶粉,外銷日本至今盛況始終不墬;目前春、夏、秋三季均有生產,每季約產二萬斤左右。不過他說紅茶的產製並未停歇,盒裝外觀至今也沿用五十年前設計的圖案,同樣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
羅慶士說台灣紅茶是客家人最早做的,茶葉在三○年代占台灣外銷的五三%,與樟腦、糖並稱為「台灣三寶」,桃竹苗一代的客家人可說貢獻最多。今年已經七十五歲的他,製茶也有四十八年的豐富經驗了。
由於大環境的急遽變遷,茶菁供應量嚴重不足,使得大型茶廠盛況不再,甚至無法繼續存活,例如桃園縣龍潭鄉超過百年的協益製茶廠,就在去年畫下休止符,悄悄轉型為休閒餐廳。台灣紅茶公司則在二○○四年,將閒置的部分木造廠房與倉庫改為「茶葉文化館」,將舊有的製茶機具、包裝、茶箱、賞狀,以及外銷噴字的鐵皮嘜頭等文物,配合老照片與相關文史資料作完整的展示,並不定期舉辦畫展或音樂會,傳承台灣茶業發展經驗與歷史文化。
羅慶士表示,從牆上琳瑯滿目的木箱噴漆字樣展示,也可看見台灣國際地位的變遷:例如日據時代外銷木箱上為Made in Formosa,光復初期改為Taiwan Free China,退出聯合國後,包裝上不能出現China,但依據規定必須印上產地名稱,戒嚴時期乾脆就以「中華民國台灣製」的中文字樣外銷非洲,蒙混不懂中文的外國人,居然也能順利過關。
錦泰茶廠 生產線未停歇
而屹立關西牛欄河親水公園南畔,比台灣紅茶公司更早一年成立的錦泰茶廠,目前傳承至第三代的羅吉銓說,一九三六年祖父羅景堂以一介茶農,憑著無比的毅力與勇氣,於關西中山路上創立茶廠,開張後第四年就榮獲新竹郡聯合茶品評會紅茶二等賞,受到日本洋行等激賞,從此開啟紅茶外銷的風光歲月。至一九五五年更擴大規模遷址於中豐路現址迄今。
羅吉銓回憶說,當時由大伯擔任總務,二伯負責廠務,四叔管理機械,五叔則負責外銷,只有他父親老三慶維務農。現年六十八歲、原本擔任藥劑師的羅吉銓,則在退休後接下二伯羅慶熾的棒子,他驕傲地表示,家族成員大多活到八十歲以上,至今仍有九十歲以上的多位長輩,而一家人也始終緊密團結、共同經營,從未有過分家的念頭,充分彰顯了客家族群強烈凝聚的家族意識。
儘管已成功轉型為觀光茶廠,廠房也挪出部分空間成立茶葉歷史文物館,錦泰茶廠的生產線卻從未停歇,除了紅茶、綠茶外,碳焙烏龍茶、老柚茶與茶油也是近年深受青睞的主力產品。尤以龍眼木炭烘焙的高山烏龍茶、竹香撲鼻的「竹筒炭焙茶」最具特色,香味馥郁且滋味甘醇,入喉後的回甘生津更是持久不退。
珍貴文物 透露當年盛況
近千坪偌大的廠房,保存了許多早年珍貴的製茶設備與史料,包括數十具大型揉捻機、殺青機、桶球機;為使茶葉更具香氣的再炒茶機,還有號稱全國最長的茶葉運送帶,以及兩座宛如火車頭狀的大型蒸菁機等。他也細心地依序為各個機具標示編號,並詳列文字,說明出口精製的十個步驟:從系統輸送到茶倉、進烘焙機、四節篩(將茶葉篩分為大、中、小與茶角)、拔莖機(茶梗與茶葉分離)、風選機,至精製、包裝、上貨櫃等流程,作完整的陳列展示。
廠房正中的文物展示間內,玻璃櫃中擺滿了一甲子留下的茶樣,瓶瓶罐罐映照著台灣茶葉外銷的歷史光芒。牆上則掛滿了日據時期迄今無數的賞狀、錦旗,以及外銷各地留下的包裝、嘜頭等,而一九九二年由台灣省財政廳頒發的「優良納稅商人」獎牌,更足以見證茶廠當年的盛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