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在網路發現了一篇福興林家手工麵線-林正義先生,接受TVBS訪問的文字

 

整篇文章對於傳統手工麵線的製作過程,描述的很仔細 

今年我也曾經到過林家手工麵線,短暫的探訪

雖然都是同行不過林先生還是很親切的感覺~

 

我感覺林家手工麵線有老房子,有傳承家族百年手藝的林先生一家人

拍起照來都很有感覺~這些應該算是 石碇許家手工麵線缺乏的元素

我想這是模仿不來的,許家麵線應該會是另一種感覺來呈現~

 

從國中時就接觸到手工麵線的我,跟手工麵線一路走來也將近快20年了

傳承對我來說也許還很遠,我打算在保留傳統手工麵線的特有口感的同時

尋求最有效率的作法,並且將傳統手工麵線,慢慢加入一些養生的食材原素

讓傳統手工麵線不只美味,也可以吃的健康又養生。

 

我經常在想日本的手工麵,外國的義大利麵,都能是被很廣泛使用的一項特色食材

為什麼台灣的傳統手工麵線不行,還有為什麼有些人總是以為機器麵線就是手工麵線

想讓更多人很容易的了解傳統手工麵線

我積極經營部落格,分享手工麵線相關的訊息,美麗的圖片

現在每天幾乎都用數個小時的時間,來經營網路,整理題材,發文章,注意相關訊息,與網友互動

期待成效會越來越顯現出來!

 

【一步一腳印】傳承傳統手藝 百年麵線第二春

記者:張孋嬅     攝影:曾福強    報導
FacebookplurkGooglefunphemidemi

林家手工麵線名片   

一早7點多,麵粉攪拌機已經轟隆隆作響,眼看麵團就要滑下來,卻又很有彈性地附著在攪拌槽裡,林正義拿刀子割開黏在底部的麵團,接著又補上幾刀,讓攪拌更均勻,注重每個環節,麵粉還要挑沒有漂白過的。林正義:「不能貪便宜,我們要吃起來比較健康的。」

 

讓麵團醒一醒,就要開始拉麵線了,先把麵團切成長條型,再慢慢地把它拉長。林正義:「這樣是不是一小段,要再甩過,甩的時候長度會愈長,有沒有,比較長了。」

 

原本5、60公分的麵團,最後要把它拉到450公分,一開始還要藉由滾輪幫忙,重覆好幾回,以前這全靠雙手搓揉,非常耗時,年輕人不願意做了,也只好讓機器代勞,除此之外就得全靠手工,像繞竹子,林正義摸索了一段時間才掌握訣竅。林正義:「會撞到,會撞到手的筋,撞到竹子,沒繞好啦,有時候會淤血。」

 

邊繞竹子邊灑粉,這是為了保持麵線乾燥,以免全黏在一塊,淡淡黃色粉末,裡面大有玄機,加了米糠粉,林正義也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林正義:「米糠有油性,加太白粉下去,(麵線)比較不會黏(在一起)。」

 

麵線沒那麼好伺候,稍不留神又黏在一起。林正義:「你灑不均勻,這邊就會黏住。」記者:「真的黏住了,怎麼辦?」林正義:「再把它撥開,沒有啦,自己用手工,再把它拉開。」記者:「哦!那很費工!」

 

纏繞在竹子上,已經看得出麵線雛型,林正義等待時機,要把麵線拉長由粗變細。林正義:「它現在拉會斷掉。」記者:「它什麼時候可以拉?」林正義:「像這個,它有向下垂,它有一定程序,下垂了才可以拉。」

 

原來要等個40分鐘,讓麵線休息一下,再架上另一根竹子,這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林正義:「你如果一直拉就會斷掉,要控制啦,邊拉邊控制,所以這個部分比較困難。」記者:「你看稍微沒拉好就斷掉?」林正義:「要控制,如果麵粉比較不好,一定全部都斷掉。」記者:「全部都斷掉?」林正義:「對啊。」

 

不僅僅是麵粉品質,天候因素也會影響拉麵線的成敗。林正義:「冬天比較好做,夏天更難做。」記者:「怎麼說?」林正義:「夏天麵粉溫度高。」記者:「溫度高容易斷?」林正義:「夏天我要加冰塊。」記者:「加冰塊?怎麼加冰塊?冰塊加在哪?」林正義:「加在?巴裡面,一起下去攪拌。」

 

林正義從小就跟著父親幫忙做麵線,對流程很熟悉,但真要獨挑大樑,才發現沒想像中容易。林正義:「喔,那好困難、很累,剛開始做的時候比較生疏,製作過程都要從頭學起。」

 

其實打從懂事以後,林正義就在心中吶喊,長大絕不接父親的工作。林正義:「那時候看爸爸在做,都2、3點就要起床,他做得很辛苦,我也覺得很累,不想做。」

 

後來如願出外打拚,開了一間搬家公司,不過10多年前,父親年紀大了,母親力勸兒子回來。林正義:「我媽叫我回來,擔心失傳,沒有人做啊!沒人接,叫我回來做,我們有3個兄弟,問大哥老三,我老二看誰要接,大家都沒有空,我就回來接。」林正義:「上面都是粉,把它撢一撢,出去甩才不會都是粉。」

 

每個細節都不能馬虎,也要給麵線一些時間讓它自己成長,好比照顧嬰兒一樣,希望它一眠大一吋,等到它垂到地上了,再幫助它長更大。記者:「你這樣拉,很用力。」林正義:「對啊。」林正義:「現在要再多加一支(棍子)。」記者:「做紅(麵線)這樣可以更長嗎?」林正義:「比較細,長又細,長度差不多長,會更細,多一根棍子會更細。」

 

從一開始麵團10公分寬,拉到現在一條麵線只剩下0.1、0.2,紅麵線得更細要0.1公分以下,加上長度有450公分,怎麼注意還是有麵線會被甩斷,不過最令人擔心的是,老天賞不賞臉,願不願意給飯吃。林正義太太廖麗美:「太陽在那裡,就不出來、被遮住了。」

 

太陽不出來,麵線曬不乾沒辦法收,庭院也擺不下,林正義得改變策略。林正義:「現在要改晾2樓。」記者:「2樓?」林正義:「2樓,沒地方啦,現在改晾2樓。」

 

原來是把麵線一層一層疊上去,想要樓中樓都可以,看天吃飯看似無奈,林正義一家人卻甘之如飴。林正義媽媽林張玉枝:「這個如果摸起來硬硬的就可以了。」

 

太陽終於露臉了,不到1個小時,麵線已經曬好可以收了,不過仔細一看,麵線不僅在空中飄逸,還垂到地上跳舞了。林張玉枝:「今天風比較大,比較快乾,不一定。」記者:「風大對你們比較好?」林張玉枝:「風太大也不好,風太大麵線會掉下來。」記者:「對,剛才都斷掉了。」林張玉枝:「對,都掉下來。」

 

林正義的母親,6歲就開始做麵線,淳樸的鄉下人對天地特別敬畏,也展現農家樂天知命的一面。林張玉枝:「有風有日照,剛剛好,那像現在的天氣很好了,沒什麼好嫌的。」

 

但如果真要嫌,西北雨可就折磨人了,說來就來防不了。林張玉枝:「西北雨來,來不及收,就被淋濕了,淋到雨就黏在一起,麵線就是淋到雨就會黏在一起,黏在一起就還可以的拿起來,醜的拿掉。」

 

手工製作麵線很繁瑣,怕麵線黏在一起,每一根麵線都得像這樣,放在手心來回搓揉。廖麗美:「搓揉讓麵線散開,否則有一些會黏在一起,搓一搓才會散開。」記者:「手不會痛嗎?」廖麗美:「不會,手工就是這樣,就是這樣才會好吃、才會Q啊!」

 

當年,林正義的太太支持先生回來,讓傳統手藝能繼續流傳,但沒想到,自己也是咬緊牙關才撐過來。廖麗美:「現在才知道,以前吃麵線都不知道,做麵線是這麼辛苦。」

 

夫妻倆用雙手拉出千萬條的麵線來,但生意不如預期,又因為沒加防腐劑,貨送到便利商店沒擺冰箱,2、3天就發霉,常被退貨,不過兩人不氣餒,太太靈機一動,把原本綁成一大捆販賣的麵線,改成小包裝。廖麗美:「現代人吃得少,吃的量很少,這樣一個剛好,剛好一個人吃,比較方便。」

 

這樣的想法,在10多年前是一種創新,傳統的農村卻不太能接受,認為成不了大事,因為她每天花在包裝上的時間,將近8個鐘頭。廖麗美:「親戚朋友來都說我在辦家家酒。」記者:「為什麼?」廖麗美:「很難包、很費時啦,太麻煩了,被笑得很慘。」記者:「真的?」廖麗美:「真的。」記者:「被人家笑很久嗎?」廖麗美:「有,我那個四嬸現在來家裡,還是在笑我。」

 

儘管成為笑柄,事實上沒漏氣,小包裝很快的打開另一個小眾市場,又隔了幾年,蚵仔麵線流行手工麵線,林正義北中南來回推銷,終於做出成績,能見度高,,也吸引大批攝影愛好者,爭相來取景。攝影家:「太陽下的汗水,臉部的表情,還有他們在甩動收納的時候的身段,我覺得都不亞於說,舞台上那個現代舞者的身段。」

 

攝影家深受感動,樸實的林正義,卻有點受寵若驚,很不習慣。林正義:「不曾讓人家拍照,會緊張。」

 

林正義住福興村,就在鹿港隔壁,靠海風大陽光充足是曬麵線最佳場地,早期家家戶戶三合院前都曬滿了麵線,但機械化生產出現後,願意做手工麵線的剩下個位數,而又願意讓人拍照攝影,就只有林正義這家了,麵線的曲線光影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深深吸引著攝影家,還有那隨風飄逸的律動,更令人陶醉,全台攝影協會幾乎都曾來此拍照,甚至撞期選在同一天,最多曾經一天有2台遊覽車,8、90名攝影家把50坪的庭院給擠爆。

 

林張玉枝:「有的時候,2台遊覽車來,他們自己人在照相也喊來喊去,因為會照到他們自己啊!大家都要搶鏡頭,大家說,麵線出來,他也要拍,他也想拍,後來有的說太多人了,改天有人再自己來,比較拍得到。」記者:「你們都很歡迎嗎?」林張玉枝:「我們都不會趕人啦,那天有人來說,妳們有在收門票嗎?沒啦,人家是是愛拍照,我們是要跟人家收什麼。」

 

林家開放拍照,早在30年前,林正義父親的時代,當時有一位攝影家把他拍的照片,拿去參加比賽得了獎,從此成了攝影家的朝聖地。攝影家:「手工麵線就像是一個時空膠囊,雖然它是動態的,但是它一直不斷在重覆的搬演,讓每一個世代的攝影家都能夠來這裏,找到屬於他自己的角度,它變成是台灣攝影界一個共同的記憶。」

 

 

共同記憶也一定有她林正義的媽媽,大家都稱呼她阿嬤,總是熱情又親切招呼拍照的遊客,甚至替攝影家準備道具,設想周到;阿嬤不會拍照,但幾十年看下來,清楚知道哪裡可以拍到經典畫面,深怕他們漏掉了,阿嬤會非常貼心地幫忙把樓梯,喬到最佳攝影位置,不僅如此,還免費提供點心,自家做的麵茶。遊客:「一碗可能不夠吃。」林張玉枝:「還有。」遊客:「謝謝,開玩笑的,遊覽車來都泡整鍋的。」林張玉枝:「妳有沒有吃?」遊客:「有啦。」林張玉枝:「這素食的,妳吃吃看。」

 

今天還剛好有人吃素,遊客很驚喜,不過事前阿嬤並不知道,她說請喝麵茶是給人方便,所以葷素都要準備,才是真正給人方便,熱熱的麵茶喝在嘴裡,溫暖在心裡,讓許多人難忘。林張玉枝:「現在擱再來會說,阿桑,妳怎麼沒有泡麵茶,有的常常來,有的來好幾年,來就說,阿桑要泡嗎?我說要有空,有時候沒空、要趕著收麵線,也跑去泡啊!」

 

放下手邊賺錢的工作,跑去幫攝影家泡麵茶,感受到阿嬤真誠可愛的一面,搏感情阿嬤很認真,利益真的放兩邊,不顧飯碗,讓攝影家親自體驗拉麵線。林張玉枝:「像以前他們來,有時候讓他們拉,一拉就斷掉,來拍照的,我說都斷掉了,沒關係啦,他們不知道啦,很大力,不會控制力量。」記者:「全部都斷掉?」林張玉枝:「沒有啦,斷一些而已,他們說糟糕了怎麼辦,我說沒關係就斷掉了,麵線又攪拌一下(重新做)。」

 

手工麵線豐富的題材,滿足攝影家視覺享受,他們也會把照片送給林家一塊分享,然而透過攝影家的取材,林正義對麵線,也有了不同的定位和生命,在情感互動中找到新價值。攝影家:「平常他們是做工仔人在看待自己,那覺得說你來拍照是在妨礙我們工作,但是後來他們才理解說,他們自己本身在勞動的過程中,是一件非常美的事情,他們也透過攝影者的眼中,重新看到自己的工作場景,然後對自己的工作有一份肯定,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不忍心傳統手藝失傳,林正義在10多年前,放棄自己的工作回鄉做手工麵線,儘管當時已是沒落的夕陽產業,林正義從頭學起,紮實的拉麵線功夫,在追求手工潮流的現今社會,鹹魚大翻身,也造福攝影界,促成這一切的阿嬤很歡喜,儘管遊客攝影家都走光了,阿嬤獨自默默的收樓梯,那是額外的工作,阿嬤一點都不嫌麻煩,只要祖先的手工麵線可以繼續傳承。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傳統手工麵線 製作過程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麵線 的頭像
    麵線

    許家手工麵線的部落格

    麵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