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傳統產業 輕旅行-手工麵線  傳統產業 輕旅行-手工麵線 傳統產業 輕旅行-手工麵線 傳統產業 輕旅行-手工麵線 傳統產業 輕旅行-手工麵線 傳統產業 輕旅行-手工麵線

謝謝劉還月老師對傳統手工麵線的肯定 ,特地在傳統產業探訪行程裡加入許家麵線的體驗+麵線午餐.這一天麵線工廠十份的忙錄,盡力的準備與招呼好大家是這一天主要的想法~

以下貼文是分享自劉還月老師

台灣常民文化學會。
【活動名稱】 
「2013劉還月的輕旅行【古老產業】「尪公」為誰開的拓墾路?──沿景美溪上溯的安溪人與動人的手作產業」文化學習活動。

 ◆
生活在台北盆地的人,沒有人可以不在乎孕育這個台灣都心的所有河流的,只是,在淡水河的所有河系中,我們在乎過那些河呢?
沒有人會不在乎淡水河,也不會有人會忘記基隆河,更不能忽略的是大漢溪,只是,有多少人在乎過景美溪呢?
發源自崩山大崙,和崩山溪匯流之後,到了石碇又匯入烏塗溪的景美溪,雖然只是淡水河系中,最不起眼的一條小支流,卻也孕育了深坑、石碇…等山區聚落,更是安溪人移墾台北盆地後,重要的流佈地域。
最早會想上溯景美溪,就是跟著保儀尊王的腳步前進的,在移民的時代,必須離鄉背井的人只能祈求故鄉神明的庇佑,來到了移墾地,除了鄉親和自己的力量,同樣離鄉背井的神明,自然成了移墾者最大的支持者,正因如此,每一個鄉土神明落腳的地方,都是不同的移墾者開基立業的重要口岸,幾百年後,移民的血脈疏離了,留在土地上的信仰卻成了尋找不同血脈者的燈塔,為曾經寫在大地上的歷史,留下明確的刻痕!
台北盆地的東南境,自古為泰雅族人的獵場,因此漢人較晚才進入這一帶拓墾,為了能夠自保,也只有群體性的移民願意深入此境,如此的時空環境,給了安溪人最後的機會,他們從淡水建立了第一個據點,深入台北盆地後卻找不到落戶之地,迫使得他們只得深入盆地邊緣的未闢地帶,於是越過了石壁潭,建立了溪子口聚落,再集合更多鄉親的力量,開闢了梘尾一帶,梘尾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景美,之後又有更多的族人後繼而來,為了避開和「屈尺番」的衝突,他們選擇了較小的支流,也就是從東南境婉延而來的景美溪。
環繞著盆地東南山腳而流的景美溪,移民沿若河岸分別建立了木柵、深坑以及石碇…等聚落,除了留在木柵、石碇的保儀尊王廟之外,更是北台灣最古老的茶產區,著名的文山包種茶就是在這條溪流域最重要的產業,只是隨著經濟與交通動線的移動,在這個時代恐怕沒有多少人在意過,這些山城聚落的過去,現代人願意討論的,也只有不斷被反覆報導的「深坑豆腐三吃」或者是「石碇豆花」罷了!
這是我們早已經遺忘的景美溪,早已安身立命在山林之中的安溪人,許多人依舊以種茶維生,石碇的東西街幾經改造,早已失去了古老的風味,但河水在河床上形成壺穴的動作,卻從來不曾停止過,變與不變之間,我們又看到什麼呢?
您還記得從景美經木柵,前往深坑、石碇的那條舊路嗎?想不想再一次沿河上溯呢?我們決定尋著舊路來到文山地區,除了保儀尊王的傳奇,再加上茶葉與煤礦的傳奇之外,當然還要去拜訪真正用人工去抖麵、拉麵的製麵人家,以及用麥子和糯米熬出來的麥芽膏工坊,這些老石碇人堅持下來的「傳統產業」,竟也可以創造出無限的驚奇呢?
2013年06月23日(星期日)
07:00 新店捷運站(新店線)單一出口大廳集合出發
對於我們而言,旅行是生命中最奇妙的一堂課,誰捨得遲到呢? 
國三北上接國道五號直抵石碇
這趟旅行主要的目的既然是追溯安溪人的移墾之路,最理想的安排當然是沿著景美溪上溯,但如果這樣安排,到達石碇確定要過午了,那麼就一定看不到石碇四分子山區,全台僅見的真正手工麵線的甩麵、拉麵絕技了,因此這一次的旅行只能沿河而下,先去拜訪石碇石崁的竹柏苑,分二段看完麥芽膏的製作過程,然後進入四分子山區,和傳統的製麵人一同體驗必須用力完成的手工製麵,年後再看其他安溪人以及保儀尊王的故事。
傳統製法的麥芽膏
來到石碇,我們將拜訪這些年來相當受到媒體關注的麥芽膏工坊,我們不是因為很多人來參觀才來湊熱鬧,而是竹柏苑的兩代主人,都用最誠實的態度,用古老的材料,紮實地熬煮出傳統的麥芽膏,更重要的是,從第一代負責人王正常開始學作麥芽膏至今,一直都以殷實的作法服務客人,並沒有因晚近成了名,而改變了待人接物的態度。
位於石碇石崁的竹柏苑,約在十年前開始,重拾傳統的方法,用純麥子和糯米為材料,用大灶薪柴熬煮麥芽膏,雖然是非常費工的工作,卻因為堅持用柴火熬煮,再加上真材實料,做出來的麥芽膏呈現出自然的香氣與清爽的甜味,且看起來很黏,入口卻完全不黏牙,這種現今很難再找到的古法製做麥牙膏,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釀造者的堅持,因此我們來到這裡,不會只是浮光掠影地觀光一番,而是有更多的時間觀察與了解看來簡單的麥芽膏,如何透過發芽小麥和糯米混合熬煮,使其逐漸發酵進而醣化,再取出醣化而成的汁液,放入大鍋中熬煮成麥芽膏的完整過程。
由於傳統製作除了麥芽膏的程序非常繁瑣,更得花上許多的時間,才能製作出新鮮、健康又美味的麥芽膏,因此市售的麥芽產品,幾乎全都是用樹薯澱粉、麥芽澱粉混合後,用電快速烹煮而成,有些怕色香味不足,還會加一些糖或其他的食品添加物,吃慣這類麥芽糖的朋友,再來和這種古法熬煮的麥芽膏相比,最能夠感受到兩者之間明顯的自然風味與人工甘味之別。
石碇四分子的許家幸福麵線
劉還月的人文旅行中,雖然每個月都有不同的主題,都到了不同的地方,但我們最常選擇的,就是各式各樣的手工產業,因為我們相信,能夠真正用手做的東西,透過人的溫度與感覺,流露出來的必然是更幸福的滋味。
雖然我們相信手做的溫度,但真正安排給大家體驗的機會卻是不多,可能是因為時間的因素,也可能是覺得簡單,因此沒必要安排,但這一回我們不回主動安排了體驗的課程,更把這個課程當作是重點,完全是因為這看似簡單的拉麵線,卻是多少經驗、智慧與生存之力的投注,因此特別值得每一位朋友親身體驗一番。
坦白說,過去我們也真的看過許多的「手工麵線」,從南到北,從本島利金門,但大多數的「手工麵線」,似乎只要將製成的麵線拿到戶外去曬,我們就非常滿足了,事實上大多數麵的製程,靠的大多數是機器,大多數廠家只是在麵糰透過機器擠成麵線後,再以人工的方式曬乾,就因為這點小動作,便足以冠上「手工麵線」的稱號,而成為消費市場的新寵?
石碇四分子的許家幸福麵線,是現代社會中極少數真正用人力拉成的麵線,製麵的過程中,除了要發麵之外,發好的麵糰要如何製成麵線,現代的方法是放入擠麵機中,再快速地擠出又細又長的麵線,最後再上架日曬便成了,但許家製麵,除了從麵糰分麵等少數工作是由機器代勞之外,其他的完全靠人力來完成。
繁複的製作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拉麵的動作,也就是靠著人的力量,將較粗的麵條拉成較細的麵線,反覆拉細之後,再以獨特的甩麵動作,將麵甩得更Q韌且呈現出自然彈性,這可是任何拉麵機所無法完成的使命。
必須經由壓、搓、揉、捏、拉、甩等步驟,耗時七個小時以上才能製成的許家手工麵線,完整的製作流程,要先由大麵糰經過壓平切割成條狀,再慢慢搓成粗麵條,再經過一道道揉、捏手續且一次次醒麵,再經由拉麵與甩麵的過程,才能將麵條變成又細又長的麵線。
看似簡單的拉麵,是由兩個人來完成,先由師傅一人拉過第一次麵後,需要再醒麵約一個小時,然後在兩根麵條中再加一根白鐵,如此便能兩人各拉一端,重點是兩人用力必須一致,才能在一拉一放之間,將麵條拉到足夠的長度,如果兩邊的力量不平均,往往會讓麵條兩端的粗細差太多,甩起來有時會容易斷裂。
麵線拉過之後,還是要再醒麵,然後就是最重要的甩麵,也是兩人一組,拿兩根鐵這端的人,手握白鐵桿時要要隔一根手指,兩根白鐵才不致靠在一起而夾斷麵線,拿單跟白鐵這端的人是主要的甩麵者,但要注意不宜用力太太,不然容易造成麵的兩端粗細相差太多,拿兩根白鐵這端的人,甩麵時就需要用較大的力道,才能將最粗的部位,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甩,使之變細又Q彈有勁。
現甩頭吃的麵線(午餐)
近一、二十年來,由於拜深坑豆腐興盛之賜,網民傳說中真正的豆腐生產之地石碇,也因此吸引了不少觀光客,使得這個古老的茶鄉,平日雖然見不到幾個人,但每逢假日,許多的觀光客還是會將小街擠滿的。
午餐我們不會選在市街的餐廳,而是在許家的製麵工坊,這裡不是有我們剛甩好的麵嗎?可惜還要曬乾才能下鍋,不過沒關係,工坊提供上好的麻油雞麵線、 麵炸蛋、在地的滷味、青菜…,絕對是一餐特殊口感,感動從口裡到心裡的午餐。
石碇東西街
位於石碇溪與烏塗溪匯流處的石碇巿街,自古有東西街之分,較早發展的西街,是以集順廟為中心發展出來的市街,曾是為了運輸茶葉所建的輕便道路,除了土桷厝之外,還有二、三層樓的洋樓,可見早年這裡是主要的商業中心,許多種植、買賣包種茶的商家都在這裡有了店面。
至於萬壽橋以東的東街,最早是乞丐寮,貧窮人家臨河搭建草寮以遮風避雨,後來因石碇的茶與煤礦大興,西街再也塞不下過多的人,東街才逐漸發展起來,但因河畔腹地狹小,因此乃蓋出了房屋就懸空在河床上方,僅靠柱子支撐的吊腳樓建築,以及一樓為通道,二樓為屋舍的不見天街,這些年儘管歷經過多次的「社造」,讓石碇東街的古老氛圍快速消失,但臨河而建的特殊建物,以及人和溪水間親密的關係,在這條老街上依舊清晰可見。
這條小小的街,曾經是我最愛的地方,大都已停業的鋪戶還保有些古老的況味,街尾的打鐵店,偶而還會傳出叮叮噹噹的打鐵聲,彷彿在為老街寫下更多一點古樸的風采;街下方的景美溪上游,河水雖然不大,但流經這一帶岩盤形成的河床,形塑出了許多動人的地景,每每都會吸引我駐足細賞。
石碇集順廟
古老的石碇西街,曾經是北台灣重要的包種茶集散市集,早年的交易規模雖早已不復見,但地方角頭廟集順廟前的廣場,則是當年茶葉批發的集散場所,許多老一輩人仍念念不忘早年曾有過的榮景。
做為安溪人入山拓殖的初墾地,石碇市街的形成當然是少不了尪公的,早期人們種茶遇到蟲害,石碇人就直接請出西街上集順廟的尪公,到山林去驅蟲除害,可見保儀尊王在石碇人的心目中,扮演著多麼重要的角色。
民國七十八年,整棟仍為石頭建築的石碇集順廟,最初也是跟著安溪人來到這群山之間,先是隨著移民輪流供奉,直到清道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地方人士才搭草寮安奉,由於神威顯赫,相隔一段時間後就改建為石頭廟,這座石頭廟一直保存到民國七十八年,地方再次集資建了現在的水泥廟宇,古色古香的石頭廟就因此被毀了。
儘管失去了古老的況味,但主祀保儀大夫和保儀尊王的集順廟,依舊是石碇人的信仰中心,而這座安溪人的族群廟,也是分佈在淡水河系中,最上游的一座,透過它更能拼湊出安溪人在台北盆地中,完整的拓墾史蹟。
二訪傳統麥芽膏製作坊
離開石碇之前,我們要再次拜訪麥芽膏工坊,主要是看早上下鍋熬煮的麥芽汁液,經過五、六個小時的慢火熬煮之後,凝結成麥芽膏的樣子,當然好果想要買純正麥芽產品的朋友,現在更是最佳的採購時機。
深坑集順廟
對於現代人來說,深坑印象大概就只是一條可以拼命吃豆腐的老街,而在老街的中心,也有一座建於前清的老廟,一般人只知道廟口有賣豆腐等各式小吃,卻少有人在乎這座深坑的角頭廟,供奉的是什麼神?
這座建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深坑角頭廟,廟名就叫集順廟,供奉的主神是保儀尊王和保儀大夫兩位,很明顯的是清代安溪人入墾深坑一帶,所建來奉祀鄉土神的族群廟,至於所供奉的保儀大夫,民間大都奉為文官,相傅是唐朝時期的張巡;另一位保儀尊王則為武將,傳是唐朝時期的許遠。 
  深坑集順廟的創建傳說,前清安漢人入墾時,常遭到原住民的殺害,安溪移民認為只有尪公可以保佑他們免遭侵擾威脅,乃從景美集應廟分香至此,最初輪流供奉於信徒家中,初墾有成才搭蓋草舍奉祀,道光年間正式易茅為瓦,並漸成今日集順廟的廟貌。
博嘉的風動石公
木柵的博嘉有一座供奉石頭公的小祠,名為風動石公,得名的由來當然是早期相傳風可以吹得動,卻又險立在岩上而不倒,因此才會視為有「神蹟」,也才會成為人們崇祀的對象。
地方傳說中,立在進出深坑道路旁的風動石公,是一塊感應甚為靈驗的石頭公,若路上不靖或有其他危難,風動時會透過身動來警告信眾,因此出入此地的人們,都會前來祭祀以祈平安。
隨著大台北都會區的發展,加上現現代交通動線的重新設計,原本立在山巖之上的風動石公,如今竟被埋在道路的下方,如果不用心尋找,往來行人中可能沒幾人再有機會見到這曾經充滿傳奇的風動石公了。
文山地區的三座集應廟
這次旅行結束之前,我們要沿著景美溪而下,並在木柵景美地區,探訪三座供奉保儀尊王、尪媽、保儀大夫、法主公…等諸神的集應廟,這三座廟分別是木柵國中對面的木柵集應廟、景美的高家集應廟以及萬隆林家集應廟,這三座文山地區的尪公廟,正是安溪人開發文山地區留下的重要信仰,故事則要從拓墾之始談起:
清雍正末年,來自中國福建泉州安溪地區的移民,從大加蚋堡沿著新店溪上溯,先是驅逐了林口庄的客家人,建立公館庄(今師大分部一帶),並且持續向南開墾,相繼闢建了萬盛庄(今台北巿文山區萬年里一帶),以及翻過暮頭山(蟾蜍山),向東開墾了十五分庄,(也稱興福庄,今台北巿文山區興旺里一帶)。
更多的移民則相繼向南拓墾,其中規模最大的就屬安溪人,他們來到新店溪與景美溪匯流處,建立了溪子口聚落,《台北縣志》記載:「溪子口地區,為乾隆初年,安溪積德鄉人高有禹、高志朝、高鍾涉、林嘉念、林嘉,與安溪歸善鄉人鄧士安等開闢,以地當今新店溪與景美溪匯流之處,故名。」
這些來自中國泉州安溪積德鄉的墾民,主要以高、張、林三姓族人為主,他們都是中國唐朝的黃巢之亂後,避禍南遷到福建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的大坪墾拓。
原本並無關係的三姓人家,卻因戰亂而聚居在安溪縣的丘陵地帶,早期的墾拓相當艱辛,為了維持生計,三姓人家不僅在糧食生產以及山園的墾作上,長期密切的相互合作,三姓之間更彼此通婚,建構了密切的親屬與合作生產的緊密關係。到了清嘉慶、道光年間,入墾台北盆地的移民不斷增加,人口漸趨飽和,原本結盟的三姓家族,無論在家族的繁衍、經濟的發展以及墾拓的勢力…等各方面,也有了相當大的差異。
三姓之中,拓墾的勢力最大、經濟最為寬裕、社會地位最高的,首推高氏家族,其他兩姓人無論那一方面,都難以望其項背,也因此,原本的結盟是為了相互合作,慢慢地卻成了相互猜忌與怨懟,更因此而經常發生衝突,最後甚至因嫌隙過大,迫使得高、張、林三姓家族,不得不分地而立。
三姓要如何分地而立呢?當然得視實際的情形,來分配不同的領域,高氏族人勢力最大,墾地也大多集中在霧裡葭溪沿岸,他姓人氏較少,於是將景美地區劃為高姓族人的大本營,萬隆一帶自古為林姓族人的地盤,其他兩姓的人都得退出這個地方,張姓族人則全都往木柵地方去發展。
自此以後,文山地區的安溪人,便依此三姓分地而立,三姓所建立的集應廟,廟名前不只是加上地名而已,更特別冠上了姓氏,而成了:景美高家集應廟(簡稱景美高家廟)、萬隆林家集應廟(簡稱萬隆林家廟)以及木柵張家集應廟(簡稱木柵張家廟)。
17:00 萬隆捷運站解散
這次旅行的最後一點在萬隆捷運站附近,這裡是台北市相當不方便停車的地方,因此遊覽車載我們到這裡後就先行離開,我們參觀完萬隆林家集應廟後,請各位直接到萬隆站搭捷運返家。
【報名資訊】 
【主辦單位】 
台灣常民文化學會。
【活動名稱】 
「2013劉還月的輕旅行【古老產業】「尪公」為誰開的拓墾路?──沿景美溪上溯的安溪人與動人的手作產業」文化學習活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麵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